5.3

HISTORY OF MATHEMATICS

[數學史] [第一章] [第二章] [第三章] [第四章] [4.1] [4.2] [4.3] [第五章] [第六章]

         12、13世紀歐洲數學界的中心人物是費波那契,全名是李納都‧費波那契(Leonardo  Fibonacci ,1175-1250)。西元1175年,費波那契出生於義大利的比薩。那時正是基督教會勢力最龐大的時代,教會不允許科學家們老是想些不切實際的東西,極力排擠他們,並視其為異端。每一次十字軍東征,都燒燬大批的古典文獻,迫害思想家。導致科學的發展不進反退。因此,歷史學家稱這段時間為"黑暗時代",而費波那契為該時代中,唯一重要的數學家。

       費波那契的父親是在北非的阿爾及利亞,一個叫"布吉亞"的海港當海關徵稅員。他雖然是一個基督徒,但為了栽培兒子成為一個商人,於是請了一個回教徒教師來教費波那契,特別學習當時較羅馬計數法還先進的「印度--阿拉伯數字計數法」,以及東方的乘除計算法。因此,費波那契小時候就已接觸到東方的數學。

       費波那契長大後,果真成了一個商人,為了做生意。他走過了埃及、西西里、希臘和敘利亞,也學會了阿拉伯文,而且非常注意東方的數學。在1202年他回到義大利,寫了一本數學書,書名叫《算盤書》(Liber  Abaci),在這個書裡,他第一個介紹印度--阿拉伯計數法,裡面也有一些代數和幾何問題。

       如此內容豐富、訴說精彩、而且包羅萬象的《算盤書》,依照慣例,我們當然要挑選幾道,較其有興趣和代表性的題目,與大家共同欣賞。首先看看,有一道題是這樣寫的。

通往羅馬的道路上

有七位老婦人

每位老婦人有七隻騾

每隻騾上背著七個袋子

每個袋子放有七塊麵包

每塊麵包上插著七把刀

每把刀上有七個鞘

問:通往羅馬的道路上有多少婦人?多少騾?多少袋子?多少麵包?多少把刀?多少個鞘?

       其實這種類型的題目,早在費波那契之前一千年,中國的九章算術或是孫子算經中,不就已經有過精彩的表現了嗎?《算盤書》中比較值得一捉的問題,當然要屬費波那契數列( Fibonacci sequence )

{1,1,2,3,5,8,13,21,34,55,89,144,......}

仔細的瞧瞧,我們發現這個數列有一個很好的特性,就是從第三項開始,每一項都等於前面的兩項和。如果,以數列的形式來表示的話,那就是

,其中 ,而且 ,當 時。

這個問題是源自於一個「兔子問題」,它是這樣寫的。      

 

       「如果一對兔子,每一個月可以生一對小兔子,而小兔子在出生後兩個月就有生殖能力。那麼,由一對已經有生殖能力的兔子開始,一年之內總共可以繁殖出多少對兔子?」

       我們且看看斐波那契是如何解出這道題目的。他將每個月所繁殖出來的兔子對數一一列出,如下:

       從上列表單中,我們清楚的得知,原來的那一對兔子在一年之內,經過繁殖又再繁殖,所得出新生兔子的對數共有

(l+l+2+3+5+8+13+21+34+55+89+144)=376對。

近代的數學家們發現,不僅兔子問題,許多自然界的現象,例如花瓣的排列、葉序在樹枝上的位置、松樹毬果的鱗片、鳳梨的表皮……,都與費波那契數列若合符節。甚至在物理上也可發現它的蹤跡,更與黃金分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。此數列神妙至斯,令人嘆為觀止,因此,他們將這個奇妙的數列,命名為費波那契數列,以紀念費波那契。

 

     除了算盤書之外,西元 1220年 費波那契也根據歐幾里得幾何原本,編訂出一本幾何學的著作,書名叫《PractiCa geometriae》。全書分成八個 章節,它的內容包括了,一些幾何問題和一些幾何定理,其中有一個 章節還特別介紹,如何以相似三角形的理論,求出一個高不可及的物體的高度。Fibonacci 認為這一本書最為精華的部分在於最後一章,它所介紹的是,如何由內接圓和外接圓的直徑,求出正五邊形(pentagon)和正十邊形 (decagon)的邊長。西元  1225年,費波那契完成了他的第三本著作《Liberquadratorum》,這本書雖然不是費波那契的名著作,但是,卻是 Fibonacci 一輩子當中,印象最為深刻的心血之作。這本書主要是研究數論(number theory) 和探討畢氏平方數的著作,書中他提到,「任正整數的平方必可被表為奇數的和。」

       黑暗時代大約是5世紀到15世紀,共延續一千年之久。在這個動盪、不利科學發展的時代中,費波那契不但沒有畏懼退縮,還認真有恆的融會貫通古今各國數學。研究出簡便方法後,更加以推廣傳播,承先啟後,奠立他在數學史上不朽的聲名。

[數學史] [第一章] [第二章] [第三章] [第四章] [4.1] [4.2] [4.3] [第五章] [第六章]

Webcai Lab. (c) 2004 逢甲大學應用數學系

 本站台各網頁文章內容及Java Applet之著作權為原著作人所有

本站台之資料及設計,非經同意請勿轉載使用